因為喜歡手作而相遇,編織出彼此相知相顧的友誼,也勾連起人與物相遇相惜的情懷。
「村姑以好奇心發明日用品的『第二生命』、又以想像力將落花枯枝移植至手作。人與物就在實用之外,平添了賞玩、研發與顧惜等種種心思,日常生活環境遂演化為觸發無窮創意的聚寶盆,隨想像與好奇而編織出人與人、人與物的深厚情感。」
——丁穎茵 編輯
《薄扶林村姑手作誌》於2021年展開,「村姑工房」六位成員跟本地創作人學習不同手藝,例如本地植物染、縫染、天然食物染色、陶藝、竹藝等等,以自身經歷及手藝表達生活所思所感,思考手藝如何能夠在現今社區發展和歷史文化保育中擔當角色。書中輯錄予她們學藝過程和對手藝與生活的點滴結集,並提供手藝示範和教學,讓讀者有所參考也跟著做,以推廣「手作」的重要性。
推薦序 陳育強
推薦序 梁文道
推薦序 馮應謙
推薦序 葉楊詩明
推薦序 潘源良
推薦序 蘇彰德
前言
Way of seeing
不把藝術當回事,就接近藝術了
藝術的用處?
小王子的觀看方式
藝術的自我修行
人間詞話說藝術
張愛玲忘不了的畫
創作者的初衷與觀眾的解讀
許鞍華給我們上的創作課
走進蔣勳的世界
當代水墨中,尋找欣賞藝術的新思路
從現代水墨之父身上,悟出人生智慧
跟著學者導遊了解美術史
為甚麼一座城市需要藝術?
築起城市與文化的橋樑
藝術文化這種療傷藥
黃進曦和張施烈筆下的圓滿與放空
以藝術培訓了解人的需要
香港應該要有一本藝術雜誌
中西的藝術文化貿易逆差
Black Lives Matter開出來的花
藝術的拍賣市場,拍賣市場的藝術
藝術的無/有價值投資?
21 世紀的藝術大茶飯
我看Art Basel的存在意義
未知的香港當代藝術市場
在 AI 年代,我們還需要藝術家嗎?
當藝術遇上科技
踏入沉浸式世界,以科技提升觀賞體驗
從兩大拍賣行巨頭總部落戶,回看2024藝術浪潮
藝術家的「價值」
藝術家也有「MBTI」?四大藝術家類型
奈良美智點「鈔」成金的後遺症
村上隆的商業成功之道
Andy Warhol——當代藝術的救世主
在愈見虛浮的藝術界,如何做個快樂老實人?
Matthew Wong死後成名之謎
莎士比亞在拍賣會寫下的一頁
從一代畫商Leo Castelli,學習看待藝術的哲學
藝術拿來主義
品味、收藏與投資
為甚麼藝術不應當投資?
國際頂級收藏家的金石良言
人無收藏癖不可與交
誰需要藝評人?
「小而精」的藝術收藏,也讓人神往
傳統與創新——蕭勤的中西藝術批判思維
成為策展人
如何成為藝術從業員?
不是生於有錢家庭,可否入行做藝術?
尋找新出路的藝術界「超級Sales」
美術館觀眾指南
M+希克藏品,能解西九文化區的困局嗎?
何苦要逼畢加索跟你對話?一場令人困惑的亞洲對談
策展人應該做的事
感謝藝術,我很快樂
附錄 我的個人珍藏
伍常集策展人、老師、藝評人、收藏家、藝術顧問諸多身份於一身,對藝術在社會運作見博多識,能輕鬆就個別藝術個案折射出並不顯見的市場邏輯,既見樹木,又見森林。在香港難得一見。
陳育強 香港藝術家、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客座教授
伍常用最貼地的角度、坦率踏實的文字為我們打開了一條道路,讓很容易被過分妝點的藝術圈回到人間。
梁文道 香港文化人、傳媒人
伍常以豐富的經驗和本地視角,帶領讀者跳出價格迷思,把握藝術與生活的真正意義。這本書不僅啟發獨立思考,更為香港文化圈注入珍貴的力量與靈感。
馮應謙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兼香港亞太研究所所長
這是一本輕鬆小品,既能提升對藝術行業的認識,更能從多角度去欣賞藝術品和明白這生態圈的發展,我誠意推介!
葉楊詩明 大華銀行大中華區行政總裁
讀這一本書
他對美藝世界的追求研究探索爭取和判斷
原來是他的生活日常
更不吝分享給同/後輩
我會說
這是在高速消逝的文明裡
火中取栗
瀰漫著麥田捕手的精神
潘源良 香港填詞人
在這本書中,讀者將領略到伍常對藝術創作背後的深度分析、對策展理念的獨到理解,以及如何在快速發展的藝術市場中找到個人的聲音。願這本書啟發你與藝術文化之間更深的聯繫,豐富你的視野與思考。
蘇彰德 香港博物館諮詢委員會及保育歷史建築物諮詢委員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