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式的組合營造了塲境,塲境的組合營造了城市。城市的集體記憶,就是塲境、圖式的規律,它塑造了我們日常的生活行為。從生活細節編寫那些構成這城市的圖式詞彙,為的是一個重新解讀城市的可能。那麽,構成這城市的就不僅僅是那些住宅大厦、商場和各類型的建築物。重新定義了這城市的圖式詞彙後,我們回想起一些屬於這地方的各種民間塲境。成就著這個城市的記憶碎片,這些塲境,這些圖式,都令這裏變得獨一無二。
《塲境.圖式》驟眼看來是一種觀察城市的方法,在城市中內觀自省。但從現代建築的視角來觀察城市本身就直接地影響了現代城市的設計手法。故此,《塲境.圖式》就是一次重新定義建築空間、重新定義城市的一個過程。撰寫一系列關於城市的圖式就是要重構那屬於個人和屬於集體的香港,就是對當下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手法的批判。
麥高登(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教授):「我一直認為,建築師感興趣的只在於那些石頭、木頭、鋼鐵、水泥造成的建築物,而不是活生生的存在。然而,這書中簡短的內容改變了我的想法。」
Peter Ferretto(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書中的自發塲境就是要指出這些常被忽視的城市空間,它喚醒了建築師們不常理會的日常生活,社交互動和文化設定。」
茹國烈(《城市如何文化》、《文化城市之路》作者):「我讀得非常快樂,因為這本字典把我們習以為常,充滿著回憶,卻又難以形容的經驗,很有條理地呈現出來,讓我驚喜發現,原來我們平常生活中的空間文化,蘊含著一套邏輯,一套語言。而如果我們掌握到這套語言,我們就理解到何謂香港特色,亦可以用這套語言來創作新的空間文化。」
黃宇軒(《香港散步學》作者):「可以大膽斷言說,過去十數年遇上所有關於香港城市空間的出版之中,《塲境.圖式》是我心目中,最有啟發性和我最欣賞的一本著作,它絕對應該是,每個關心香港這座城市的人,都應該讀的書。我深信,只要讀過此書的朋友,都會認同,這是今後要認識香港,無法繞過的一本書。」
建築宅男(《城市建築不美學》作者):「未來的香港,會變得怎樣?這是每一個關心我城的人都會問自己的問題,而此刻《塲境.圖式》再版或許給了我們一些答案的起始點:我們可以用更開放的視角去理解空間,用更包容的態度去對待設計,用更多元的方式去探索未來。」
楊寯(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客座副教授)專文推薦:「與照片和建築空間藍圖相比,書中的圖繪接近我們理解真實的記憶,鬆散且有細微差異,個人記憶的塲境各有不同,但大概的輪廓足以喚醒某種塲境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