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探討的不只是風格與美感,
更是當代社會文化的縮影與歷史痕跡。
中環下車,以古銅色的聖佐治大廈為方向指示上班路線;
塞入觀塘,尋找地標性的圓筒形九龍麵粉廠打卡拍照;
油麻地拐彎,發現信義真理堂宛如挪亞方舟在城市中航行——
漫步在城市,歷史建築散落四周,等待我們發掘、理解再愛上。
25幢香港戰後現代主義建築,
25個不同時空發生的社會故事,
即使都有日倒下,
我們可否趕及在拆卸以前細意聆聽?
近年日漸醒覺的保育意識,令香港戰後現代主義建築再次成為公眾討論的焦點。在這些建築慢慢消失的今天,本書希望能夠透過記錄和研究,為這些早期香港建築保留血脈,為未來的香港建築設計發展提供賴以維生的養分和脈絡
以戰後現代主義建築作為引子,透過深入淺出的方法,邀請廣大讀者了解香港建築的現代史
序 懷舊之外——建築歷史分析的方法
公共
1.1浸會大學大專會堂 將粗獷與美感混凝
1.2西營盤分科診所 現代主義的符號意義
1.3中大中國文化研究所 東方意味的空間格式
1.4石澳巴士總站 昂首挺胸守候乘客
1.5灣仔聖若瑟小學 工整與節奏感並存
民娛
2.1人性化的不規則 邵氏行政大樓
2.2廣播大廈 實用與前衛兼容
2.3中華遊樂會 視覺延伸至地平線
2.4南華會體育中心 簡約三部曲
2.5紅磡體育館 表現結構力量
商業
3.1灣仔友邦大廈 香港首座摩登華廈
3.2和記大廈 大時代下的前衛地標
3.3以幾何反映品牌形象 尖沙咀彩星中心
3.4中環德成大廈 玻璃幕牆首現香江
3.5古銅色的高塔 聖佐治大廈
工業
4.1靜態中見動感的嘉頓中心
4.2九龍麵粉廠 以生產線為本的造型
4.3葵興東海工業大廈 粗獷中的「as found」美學
4.4被歷史湮沒的中巴柴灣車廠
4.5義達工業大廈 見證工業南移
宗教
5.1金鐘聖若瑟堂 拒絕傳統規矩
5.2北角循道衛理聯合堂 山丘上的靈聖之地
5.3聖依納爵小堂 迎合日照和氣候設計
5.4城市中的挪亞方舟 基督教信義真理堂
5.5天光道閩南堂重貫徹基督教符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