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手稿本另冊附1963年初版《酒徒》
難能可貴完整保存下來的劉以鬯最著名的長篇小說《酒徒》手稿,堪稱香港文學最重要的文學遺產,完成於一九六二年,距今整整六十三年了,作者在世時顯然忘記了手稿的存在,作者雖經歷過各種展覽,但這部三百一十八頁(跨版印刷全書共六四八頁),每頁五百字,印有「劉以鬯原稿」字樣的大原稿紙手稿,從未公開亮相過。從一九六三年開始,《酒徒》在香港、台灣、大陸印行過諸多的版本,全部都來自這部作者從一九六二年十月寫到一九六三年三月的手稿。從手稿到報紙連載,從初版到新版,作者作過多次的修訂。本手稿本的出版為研究者、細心的讀者、文史收藏者,提供了彌為珍貴第一手文獻。
《酒徒》一九六二年十月十八日至一九六三年三月三十日連載於香港《星島晚報.星晚版》,經作者修訂後,一九六三年十月由香港海濱圖書公司結集出版,一九七九年出台灣遠景版,一九八五年中國文聯出版大陸版,一九九三年四月,香港金石圖書貿易有限公司重印。二〇〇三年七月,香港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刊印作者再次修訂版。本事版根據一九六三年最接手稿版重新排印出版,隨《酒徒》手稿本銷售。
作者說過,寫《酒徒》第一為的是在忘掉自己的時候尋回自己;第二是要通過一個文人的感觸點來反映香港社會的現象,特別是文學因商品化與庸俗化的傾向而喪失特質的事實。作者為了說些坦率的話語,借一個酒徒作為這部小說的主人公,講一些「酒話」「醉話」。「酒後吐真言」,會加強小說的真實度;「酒後失言」,可得到人們的寬恕。作者還在此在此借酒徒之口說出了他對「五四」以來新文學的看法。至於寫《酒徒》,雖然運用了意識流技巧,作者曾強調,他與詹姆士.喬也斯的《優力棲斯》、威廉.福克納的《喧囂與騷動》、浮琴妮亞.吳爾芙的《浪》不同,作者無意臨摹西方的意識流小說,也無意寫沒有邏輯的、難懂的潛意識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