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治學者、公共知識份子王耀宗教授,以個人的生命經歷,及相交的各界知識分子,由個人成長寫至從嶺南大學退休,記錄了香港當代文人史重要篇章。王教授的生命史代表了香港戰後第一代大學畢業生從並不優渥的環境中成長、求學,憑藉對知識的熱情而晉身「天子門生」,繼而往外國留學開拓眼界,回港後任教於大學傳授知識,同時作為公共知識分子參與社會政治事務,推動香港民主進程,及後不得已離港,遠颺後回憶「再也回不去的香港」,有感而寫下本書。回憶錄將個人生命連結香港盛衰,既有萬馬齊喑的無奈,也有一簫一劍的活潑和銳氣,是香港歷史的重要一頁。
推薦序:知識的盛宴 林和立
自序:香港巨變的歷史畫軸
上篇:六十年香江風雨
一)小時離滬 偷渡香江
二)飄蓬斷梗 寄人籬下
三)遷居灣仔 非典型家
四)苦悶少年 報看天下
五)博覽群書 知識啟蒙
六)走過六七 思想洗禮
七)升讀新亞 參加保釣
八)左傾思潮 糾結掙扎
九)賢師良友 各展風騷
十)校園結緣 真師生戀
十一)碩士畢業 論波柏爾
十二)理想主義 遊學英國
十三)遊學法國 廣結朋友
十四)文化傳媒 一圓夢想
十五)大專執教 針砭時政
十六)赴美深造 不測風雲
十七)六四鎮壓 精英殆滅
十八)民主大學 香港薪傳
十九)服務嶺南 歷五校長
二十)移居澳洲 獲頒博士
廿一)協理副校 仕途頂峰
下編:半輩子所思所行
廿二)嶺南學院:跌宕發展挑戰不斷
廿三)臺灣民主化:亞洲的政治模範
廿四)白內障手術失誤:人生打擊與信仰更新
廿五)學術理想的追求:大學學者應有的四種角色
廿六)網球運動:終生享受的運動
廿七)我的母親:心存感激奈何不懂溝通
廿八)我的外母:生命力最強的人
廿九)一國兩制:一九九七至二○二○的三個階段
三十)旅遊人生:對世界好奇至死方休
卅一)人生觀及世界觀:自由主義安心立命
結語
附錄
I 回憶牟宗三先生
II 回憶唐君毅先生
III 思想巨人,學者楷模 ——悼勞思光先生
IV 回憶劉述先教授
V 悼念鄭海泉兄
VI 回憶李怡與七十年代
跋:公共知識分子典範 李永達
推薦人
王慧敏(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助理教授)
呂大樂(社會學學者)
李永達(香港民主黨前主席)
林和立(中國問題學者)
陳祖為(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中心特聘研究員)
陳健民(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葉建源(資深教育工作者)
葉健民(布里斯托大學香港史研究中心研究總監)
葉蔭聰(文化評論人)
劉銳紹(資深傳媒人、時事評論員)
香港從「個體主義」為核心的社會變成「集體主義」的社會,「國家安全」、「社會穩定」成為壓倒性的行為價值及標準,我們熟悉的「歷史真相」將會慢慢消失。歷史論述是選擇性的,可以多元並存,但「歷史事實」不可偽造。我決定寫回憶錄,個人的經歷是香港歷史的一部分,也是構成整體香港歷史的基礎。
一個時代的大故事乃由很多個人的小故事所組成。時代只是一個框架,個人才是真實的經驗、過程和內容。耀宗教授講他個人的經歷、感受和觀察,豐富了我們對那個時代的認識和想像。——呂大樂(社會學學者)
王耀宗教授主編的《神州三十年:香港新起的一代看中國的發展》,是我大學時期接觸當代中國的重要啟蒙讀物。我對他那一代香港知識分子的生活經歷和思想發展很感興趣,但這方面始終缺乏有分量的自傳。這本回憶錄不但真切地呈現了作者的人生歷程,也為香港留下了一段珍貴的歷史紀錄。——陳祖為(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中心特聘研究員)
香港的思想歷史充滿斷層與遺忘,更談不上傳承繼往,極需有心人多加努力。王耀宗教授作為知識分子與學者,親身參與、評議與研究香港半世紀有餘,難得他退休後還花心力撰寫回憶錄,此書必定成為日後研究的重要材料,也是新一代人了解過往的寶庫。——葉蔭聰(文化評論人)
王耀宗教授由一名偷渡者最後晉身高等學府管理層,印證了從前社會向上流動的可能。他學貫中西,年青時四處遊學,反映出香港作為一個面向世界開放城市提供的種種可能。縱然胸懷世界,但他也如不少同代人一樣,始終牽掛國內歷史起跌,大半生努力善用這𥚃曾經存在的自由空間,以知識去回應時局。——葉健民(布里斯托大學香港史研究中心研究總監)
認識王耀宗,在「六四」之後,他與一批有心人在香港辦民主大學。長期以來,他秉持知識分子的良知和專業精神,從獨立思考和入世觀察的角度,關心時局和民族命運,建言頗多。世人需要這種治學和實踐態度,相信這書有所啟發。——劉銳紹(資深傳媒人、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