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口被聲嘶力竭的吶喊蓋過,挾回日常,假裝如此依然很好般繼續生活
並隨戛然冷寂的潮散消去焦點,漸次潰爛,我們變得憂傷且憤怒。
台北文學獎年金入圍、台積電文學賞得主
梁莉姿 小說集
《日常運動》十篇小說描繪出二〇一九年期間,香港集體的精神底蘊。以運動進行與反挫後的時空,書寫一整個世代的靈魂樣貌,希望、失望與絕望。
在追求民主自由的路上,投入者或旁觀者,必曾蒙受的傷害。
不獨是肉身對抗暴力留下的痕跡,亦非壓逼下的創痛,是同行者間,幽微曖昧的衝突與矛盾,漸積存成個體的憤怒、失望、罪疚、無力感,滲入個人日常。
由此,在激昂的口號下,仍須扣問,每個背景、身分、階級、性別迥異的個體,是如何於運動中被抹消與犧牲。
在國家武裝暴力後噤聲,恐怖瀰漫的氛圍。
是香港,也是臺灣。
是在傷痛、自我懷疑,行經絕望過後。
仍探尋路向。
推薦序:在落滿霉粉的城市,撥尋一隙光/楊 翠
推薦序:分岔的風景/李智良
導 讀:夏至冬的徐行:讀《日常運動》/童偉格
輯一、運動日常
新城市
V煞列車
Life During Wartime
阿妹
皮肉版圖
輯二、日常
熊貓
輯三、日常運動
最後一課
外面
Be Water
Be a girlfriend
跋、我們沒有結局
日常與運動緊緊扭絞在一起,無法區隔、分離,成為這個世代香港青年的生活現實與生存狀態。
這是在巨大的暴力與剝奪之後的殘存現實,既熾熱又荒蕪。
——楊翠
這部由十個短篇串連成的作品,正如一面面鏡,畫上了這座城市的輪廓,照見的不是政權之殘虐或權力之虛妄,卻是「我們」在一場接近革命邊緣的民眾運動中所經驗的種種傷害、遺憾與內部矛盾。
——李智良
對作者自己而言,格外艱難的提問:面對眼前他者的苦痛,究竟,有沒有那種合於道義的旁觀?
也許,不一定總要自期以距離;說不定,就此果敢伸手,夕拾新晨猶在的花瓣,也可以是對文學的信。
——童偉格
這本小說記存了香港抗爭者的精神動盪。沒有任何一種怯懦是簡單的,沒有任何一刻的勇武是絕對的。讓每一分「道理」都陷入自我懷疑,是人性的豐收,小說的豐收。
——作家 胡淑雯
《日常運動》指向運動化為日常的過程,然而對比色彩鮮明的運動,日常的過渡卻充滿困惑與曖昧。戰爭發生了、城市陷落了、傷害完成了、身處其中的人卻仍無法理解究竟發生了甚麼事。
莉姿的書寫因而成為一種倫理行動。小說以近乎戀物的方式,鋪張地動用每個特寫和全景,一一紀錄每個騷動的症狀與矛盾。似乎是深怕掉落了任何一個像素, 這個運動未來就也沒有被破譯的可能。《日常運動》所展現的貪婪和困惑,或許也是倖存者們最難以跨越的,日常的夢魘。
——小說家 鄧觀傑
每當「日常」二字出現,總引人想:你身處其中,不僅該思考如何閃躲那一顆催淚
彈,也得考慮該用甚麼心情咬下那一塊甜美多汁的漢堡。運動並非電玩,你按下存檔、關機就能抽離—生活看似不變,實則不再如常。
圍繞於香港脫離英屬時期到近年反送中場景,眾多人物內心活動爆發,近乎錯亂,卻又都頗有道理。是在抗爭,卻也在拯救自我混沌。「我沉默,我挺你,但我沉默」的不安持續擺盪; 性別議題編織其中,男性說教藏在一些角色身上,透過不同女性的觀看,暴露眼中所見荒謬。層疊交錯精準的日常象徵符號,是莉姿極出色的筆法,將其中的愛與憂傷,譜寫得繚繞而悠長。
——珂拉琪樂團 家權
甚麼是日常?生活的舞台?時間的堆疊?還是一場運動的演化⋯⋯香港發生過一場將日常改變的運動。由變成日常到退出日常,經歷運動的人今天怎樣?
「這麼多年過去了,你(活)還(成)害(怎)怕(樣)外(的)頭(人)嗎(了)?」
《日常運動》推前游移,敘述他們運動前的日常和因何進發到那場運動。我彷彿也從中看見了自己。
——香港電影《少年》導演 任俠
早慧的梁莉姿,寫小說多年,香港年輕作家。文字青春而鋒利,絕望但不沉鬱,對現實始終保持著敏銳感知和批判。城巿住著不同的人,而每個人心裡都住著自己的城巿。
《日常運動》即是城巿和人,各自浴火而尚未抵達重生之時,都褪去了一層皮而寫出來的作品。
——香港小說家 韓麗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