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個公立醫院醫生的視角
訴說尋常醫病故事中不尋常的掙扎
❖大部份醫護題材的書,都描繪醫生病人如何透過堅持和互信,在抗病路上一起打仗,很少剖白醫生面對種種資源和制度限制下,如何自省和思考解決問題,反映醫生人性和血肉的一面,不甘淪為制度機器無情的小齒輪。
❖這是一位年輕醫生真實又誠實的成長記錄,在他變成見慣生死的大醫師之前,寫下一個仍然熱血、緊抱初衷和帶著理想的醫生,如何面對行醫生涯遇到的種種人和事。
***
一個「揸刀搵食」,做手術的醫生,於四年前從香港大學醫學院畢業,在一年實習醫生生涯後,便投身外科專科訓練,首先要完成兩年的初級外科訓練。在初級外科訓練中,輪替外科之中幾個不同專科,跟不同師傅磨練武功。
在普通外科、骨科、心胸肺外科、腦外科,遇過不同的病人故事。這些故事一直重新建構醫者對生命、死亡、疾病的想像,以至對香港這個城巿的理解。各種感悟堆積在一身白袍上,趁還未麻木前,以書記下他們帶來的一切感悟。
書中十三個故事,為保障病人私隱,個人資料作了適量改動,但每一個故事帶來的感悟都是建基於醫生和病人真實的邂逅,真實的成長與掙扎。
在這十三個病人、醫生的故事中,看見迷茫、恐懼、抑鬱、挫敗。在如此種種掙扎中,我們將痛喚作愛,又將愛喚作痛。最後我們用多久才發覺愛與痛始終相連著,是痛的存在證明了所有的愛,又是愛的存在為一切的痛賦予意義。
書中的故事,是杏林故事,是香港故事,也是一個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