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至2024年,《Wave. 流行文化誌》圍繞香港流行文化做了上百個訪問,
受訪者包括導演、演員、歌手、填詞人、電台DJ、電視台PA、舞蹈員、歌迷……
主題看似包羅萬有,但不論台前幕後,
很多故事都圍繞同一種精神:韌性。
經歷逆境、創傷、壓力後,
他們如何慢慢適應、復原,抖擻精神,繼續做該做的事?
這是流行文化教我們的事。
流行文化的世界轉得很快,
紅極一時的明星、
全城傳唱的金曲、
人人熱捧的電影,
很多時候如同大海裡的幾片石塊,
浪奔浪流,轉眼就被淹沒,
被遺忘,從此不見蹤影。
然而浪裡眾人的思考、關懷,
流露出來的拚勁與韌性,
始終有被定格、整理、保留、傳承的必要。
這是關於此城流行文化的記錄,也是屬於香港的記憶。
傷痕:好好療癒自身
陳蕾:追夢或躺平,只要守好內心潔淨
Pandora:世界太多絕望 我們只想陪你升與降
Novel Fergus:閪冧之後,原來死唔去
如不安怎樣經過——MIRROR 演唱會意外後,鏡粉的創傷與行動
夢想:當天有快樂過
「唱歌L」謝雅兒:我不是歌手,只是個表演者
《造星》冠軍的一人舞 Lyman:我不是偶像,只想表演
鍾雪瑩 × 黃綺琳:當填詞L遇上電影L,又或相反
雷同二友——路仍長,這次我們大聲吶喊
低薪、拖糧、執生:香港舞蹈員美麗而殘酷的夢想
工業:倘若時不我與
《九龍城寨》鄭保瑞:說一個離不開留不低的香港故事
一部戲連起兩代人 爾冬陞 × 卓亦謙:怎樣克服拍香港電影之難
望撐住鮮浪潮到老 杜琪峯:我們只是大象腳下的蟻
《武替道》孖生導演的故事 「你們經歷過最輝煌香港,但我冇啊」
時代:散席重聚之間
KOLOR 和他們的樂迷:不屈樂隊遇上適應之年
廣東歌與港產片飄洋過海:移英港人與香港的距離
Rubber Band:世界在轉,說再見後是時候 move on
岑寧兒:落在哪裡,就是這裡
流行文化工業,台前幕後共同推薦
很感激我們還有這些對話,能用文字,把人的韌性記下和錄低,無論現在或以後在何方,回憶也 會在心裡產生共鳴,為此刻帶來力量。
——岑寧兒
這種韌性,在動蕩的時代顯得特別耀眼,有時我慶幸自己遇上了,幸福時代所見不到的韌性。
——莊梅岩
當有人仍然肯用傳統方式做訪問,再用文字把訪問有技巧地寫出來…絕對戇居,也絕對佩服,佩 服仍然對這麼一種戇居行徑,不離不棄。
——月巴氏
在網絡年代,大家忽略了實體記載的必要性。在這個時代,這個地方,我們還是需要好好記錄一 下。
——游學修
回頭重看一頁頁整理,才醒起這幾年如此斑斕豐富。雖有舉步維艱的時候,但總算站立得住。
——盧鎮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