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不是被訓練出來的,
大多數人只是中才。
一群一群的中才需要知道研究之法,
需要知道寫作之道,需要經過歷史學的訓練。
「我將此書作為一本自傳性質的書來寫。藉此書總結育人之法,
也藉此書回憶過去,表達我對育我者、教我者的老師們的思念。」
「歷史學的訓練方法,
其實是我四十年研究和教學過程中的一些經驗之談。
每位老師都有自己的經驗, 無人整理,也就不為人知。」
本書不寫給歷史學天才,而是寫給大多數普通的歷史學學生與青年學者的。曹樹基教授把四十多治學與教學經驗凝結成這本小書,從什麼是好論文、如何在史料中發現問題,到怎樣寫一篇好論文那些需要被訓練且能夠被訓練的方法和技巧,都坦誠直言,並提出具有操作性的指導。
◇ 我不強調問題意識,而強調從資料中發現問題。
◇ 史料不是你的親人,史料是用來挑戰的。別順著材料走,要逆著材料讀。
◇ 我提倡碾壓式閱讀,逐字逐句,榨乾史料中的每一滴水分。
◇ 作文猶如打仗,有進攻,也有防守。
◇ 形式美與內容美是一致的,形式不美,內容一定有問題。
一 本書的緣起 / 1
二 寫一篇 「出彩」的論文 / 9
1. 論文的「出彩」 / 10
2. 論文的「靈魂」 / 14
3. 「內史化」歷史學 / 16
4. 大埔墟夜談:三種歷史學 / 19
5. 數據就是問題 / 22
6. 小結 / 25
三 從史料中發現問題:以經濟史為例 / 27
1. 祖先寫的字 / 28
2. 理論是工具 / 30
3. 逢數據必算 / 35
4. 結構與數據 / 38
5. 跟著資料走 / 42
6. 小結 / 46
四 從檔案中發現問題:以土改研究為例 / 51
1. 方法論概論 / 52
2. 沒人讀懂的《土改法》 / 54
3. 「過程文件」優於「結果文件」 / 61
4. 過程的細節化:調解檔案與司法檔案 / 67
5. 小結 / 74
五 跨學科方法:以環境史為例 / 77
1. 讀《流行病學》 / 78
2. 再談理論是工具 / 80
3. 碾壓式閱讀 / 84
4. 地理分析 / 88
5. 千戶之村的毀滅 / 91
6. 小結 / 94
六 學術論文的寫作 / 99
1. 論文的性質 / 100
2. 關於「緒論」 / 103
3. 關於論文架構 / 107
4. 關於「結論」 / 109
5. 關於投稿 / 112
6. 小結 / 117
七 歷史學的訓練 / 121
1. 突破時間的壁壘 / 122
2. 再談碾壓式閱讀 / 126
3. 三談碾壓式閱讀 / 130
4. 小結 / 137
八 總結與討論 / 139
1. 什麼是好的學術論文? / 140
2. 如何判別資料價值? / 140
3. 問題從何而來? / 141
4. 如何閱讀史料? / 141
5. 如何撰寫論文? / 142
附錄一 材料至上,逢數字必算:曹樹基教授訪談錄 / 145
附錄二 「內史化」 :中國史研究的一個新視角 / 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