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時代的中國,革命不僅是口號或意識形態,而是融入日常的現實。毛時代的政治展覽一方面將革命納入官方論述,鞏固政權合法性;另一方面作為參與式宣傳手段,賦予物品階級意涵、鼓勵群眾參與憶苦思甜等儀式,使革命敘事具象化、易於理解,從而深入基層。本書以上海六個關鍵的博物館和展覽為案例,揭示展覽文化透過改造群眾思想、激發愛憎之情,最終動員人民將話語化為行動,製造並成就了革命。
本書基於扎實的檔案與訪談資料,完整追蹤從文物徵集到展覽反饋的過程,考察了策展人、講解員與參觀者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作者指出,展覽策劃於當下,立基於過去,也將塑造未來,為群眾建立全新的世界觀。本書為理解社會主義中國如何策展物質、儀式與敘事,進行意識形態建構與動員,提供了全新視角。
圖片目錄
致謝
導言
第1章 樹立革命豐碑:中共一大會址
第2章 展示新中國:蕃瓜弄今昔展覽會
第3章 策展信仰:少先隊員的迷信與科學之爭
第4章 培養意識:階級教育展覽
第5章 文化大革命的實物教育:紅衛兵功勳展
第6章 革命中的文物:上海博物館
結語
參考文獻
索引
在毛時代的中國,展覽文化深深融入日常生活的肌理。作者精彩呈現了塑造這種文化的多元群體的歷史圖像,包括策展人、收藏家、工人、教師、學生、解說員與城市居民。
——鄧騰克( Kirk A. Denton,俄亥俄州立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學系榮休教授)
毛時代的中國比任何國家都更致力於向公民灌輸新的意識形態。本書創新地結合群眾運動的制度研究與口述歷史,揭示實物展覽如何透過敘述過去、闡釋當下並動員觀眾捍衛革命。
——葛凱(Karl Gerth,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歷史系教授)
本書從大量檔案、文獻與訪談中萃取新銳洞見,清晰有力地闡釋「以展覽製造革命」的核心命題,是當代中國歷史研究的典範之作。
——裴宜理(Elizabeth J. Perry,哈佛大學亨利・羅索夫斯基政府學講席教授)
本書深入分析了「實物教學」的功能與目的,首次系統性地揭示毛時代政治文化中意識形態與物質性的深層關聯。在此過程中,革命、歷史、文化、宣傳、參與等常見範疇均被賦予嶄新而豐富的內涵。
——舒喜樂( Sigrid Schmalzer,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歷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