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從印尼去往中國,再由內地到香港
迎來的是從一個孤島到另一個孤島的漂泊命運
當國族與身分都成浮標,
唯有家人與記憶是錨定一生的依歸。
「也許,每個家庭都有離散,然後轉了一大圈,下一代再回去尋根。
到了最後,不論外在環境如何,
最重要是身邊有同行的家人,一同面對心中難以形容的鄉愁。」
為了理想中的原鄉,
他們展開從彼島到此島的旅程。
推薦序 董橋 /ix
自序:離散者的回眸 /xi
前言:黑暗方洞 /xix
印尼
紅屁股與藍屁股 /3
歷史背後:印尼政府限制華文教育的政策 /25
圖片故事:家中的鋼琴和音樂 /27
兩個祖國 /33
圖片故事:買回來的長子 /49
【大舅舅的故事】炸彈記 /59
圖片故事:照片背後的情意 /67
歷史背後:中國政府回應排華活動 /75
歷史背後:四十一人事件 /77
北京
【大舅舅的故事】影響一輩子的難關 /87
歷史背後:芝萬宜與光華輪 /97
【叔公的故事】一台照相機與二十年動盪的告別 /101
圖片故事:八達嶺上的收音機 /116
飢餓的感覺 /121
圖片故事:蘇聯展覽館、莫斯科餐廳 /130
【大舅舅的故事】紅色造反派 /135
文革中的一家人 /149
歷史背後:關於文化大革命 /159
【大舅舅的故事】通往香港的崎嶇路 /161
再次啟程 /175
歷史背後:張國基致信毛澤東 /186
圖片故事:逃過火海的照片 /189
香港
父親的英文課 /195
圖片故事:通行證 /203
痔科聖手 /209
【大舅舅的故事】當愛情來敲門 /217
圖片故事:我們結婚了 /233
【叔公的故事】一生的禮物 /239
【姑婆的故事】家族裏的女傳教士 /251
【小舅舅的故事】留在印尼的他 /259
歷史背後:限制華商及排華事件 /272
重回故土 /275
圖片故事:一個華人,四個姓氏 /286
歸來仍是少年 /289
執政是政黨的作為,鄉土才是百姓的依戀。張宏艷真會寫。寫她父親母親的顛沛寫的是老輩人的原則,寫她自己的渴思寫的是年輕人的無悔。往深處看,她這部書其實是海峽兩岸三地歷史長廊上的笑聲和淚影,角度新穎,寄托深遠。難得的是她寫得那麼瀟灑,那麼爽朗,一步一個腳印,讀了教人安心。
——董 橋 作家
這些出生於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印尼華人,歷經五六十年代移居大陸,七十年代抵港的時代巨變,白手起家,在異鄉開創了新天地。他們的故事揭示了身分認同在離散與流動中的變遷,以及在不同社會環境中尋求歸屬感的掙扎。最終傳達出無論身處何方,家人陪伴的珍貴與對抗鄉愁的力量。
——王賡武 香港大學前校長、新加坡國立大學特級教授
1950年代,幾個年輕的印尼華僑,手持皮箱與單程船票走上不歸路,懷抱憧憬航向他們從未見過的祖國。從華僑到外僑,從夾縫中的少數,到另一個夾縫中的少數,他們始終在時代的浪潮中漂泊,尋找安身立命之所。
面對家族長輩陸續凋零,張宏艷決心記錄下家族成員回到中國後的經歷,以及父母那一代人在政治變遷下的抉擇與命運。經歷了印尼與中國的漂泊後,他們最終在香港落地生根,逆境自強,開創新的生活。他們的生命經驗,也映照出那個時代東南亞華人的複雜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