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月,他們以野蠻為時尚,將理想寫在邪惡的旗幟上。
50年後,回首過去,一個紅衛兵頭目將血色青春寫成的長篇小說。
「人是好人,東西是好東西,為什麼我們心裏想的,和這場運動要批判的,都顛倒了?」
那是烈火烹油的1966年夏天,幾乎一點星火就能引燃。一場摧枯拉朽的革命運動,迅速席捲全國⋯⋯
在歷史的風口浪尖上逐浪前行的年輕人,越勇敢越革命、莽撞呼嘯。造反過後,有人成為烈士,有人當上叛徒;他們背負著各自傷痕累累的人生,等候時代的發落。
《血雨華年》投影出一個個被文革劫毀的人生,年輕的心靈在經歷生離死別後,背向集體的「時代精神」自我反省—人性高於階級性。世上沒什麼造反派、保守派之分,沒有誰比誰更乾淨,只有善人和惡人之分。
緣起
前言
一 井下的老師
二 狂飆驟起
三 古廟與勤務組
四 聞道人須整
五 遍人間都是怨
葉培禎
六 小提琴與棍棒
七 大遊行
愛玉
八 春節來了軍代表
九 台灣密信
十 革命的肺炎
李友世
十一 春雨幽幽
十二 燃燒的慾望
十三 起事容易收攤難
蕭偉
十四 古廟保衛戰
韋清泉
十五 越勇敢越吃虧
十六 武器的批判
白耀輝
十七 水渠上的槍聲
十八 有人革命有人消閒
秋實
十九 最後的生日
二十 誰在黎明前倒下
二十一 命中災劫
二十二 生死遲疑
二十三 局外人
張捷
二十四 有問題沒答案
二十五 臭老九
尾聲
附錄 四十年來家國
《血雨華年》是有關文革的另類「苦戀」,是對天塌地裂的一種「名狀」。
——劉紹銘,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榮休講座教授
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四十多年後,《血雨華年》一書以作者在文革早期的親身經歷重塑而成。時間的沉澱讓視野更清晰、反思更深刻。在境外完成的寫作更可毫無保留、沒有禁忌。歷史原來就不單是官方記載的事件,背後的七情六慾、離合悲歡,不一而足,因此稗官小說所言,既是補遺,也是將事件賦予生命。在文革漸遠、倖存者凋零之際,《血雨華年》一書的面世,正是以個人在海外的孤寂吶喊,對抗歷史的日益模糊。
——鄭樹森,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比較文學榮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