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期間,國家內部的政治鬥爭和派別的利益競爭等多方面的複雜因素纏繞在一起,產生了各種類型的集體暴力行為,給當時的政治、經濟以及社會秩序帶來了極大的影響。作者提出,人們期待獲得「公民權」—與權利掛鈎的革命者身份—來保障前途,在瞬息萬變的政治風暴中受保護,獲得國家掌控的政治經濟資源。
本書引入「公民權競爭」的概念,為文革研究開闢了嶄新的角度。那麼,中國社會主義式的公民權是如何進行分配的?分配者和競爭者之間的互動如何使文革成為一場社會運動?集體暴力的發生過程中,政治人物、派別領袖以及普通參與者分別扮演了怎樣的角色?這一系列問題是理解文革中領袖與人民、精英與大眾行為的核心,也是本書的中心議題。
圖表目錄
中文版序
序章 問題意識與研究史整理
第一節 問題提起
第二節 文革研究史及其不同解釋
第三節 社會運動研究的方法論
第四節 本書的結構
第1章 文革研究的制度論視角
第一節 關於「公民權」的概念
第二節 制度性空間配置與競爭公民權
第三節 制度化與集體暴力行為
第四節 將忠誠轉化為利益的精神結構
第五節 結語
第2章 文革前國家建設與制度性空間配置的重組
第一節 國家權力在經濟層面對社會的滲透
第二節 國家權力在組織層面對社會的滲透
第三節 意識形態的滲透和國家認同的構建
第四節 作為經濟分權的大躍進
第五節 作為政治分權的文革
第3章 文革前公民權的分配制度
第一節 派別形成的社會背景
——公民身份與公民權分配制度
第二節 公民權分配與文革時期的集體行為
第4章 「老紅衛兵」組織的興衰
第一節 中央領導層政治鬥爭的社會化
第二節 年青人之間利益競爭的政治化
第5章 「清華大學井岡山兵團」的興衰
第一節 兵團的興起
第二節 分化與圍繞「革命性」的競爭
第三節 激進化與組織的解體
第四節 結語
第6章 政權的重建與上海模式
第一節 上海模式形成的社會背景
第二節 「工總司」的崛起與上海模式
第三節 「三結合」政權的建立 —全國大亂與上海的穩定
第四節 結語
第7章 公民權的競爭策略——小城市的文革
第一節 派別的形成和派別領袖的崛起
第二節 連帶關係與派別競爭
第三節 派別領袖的資源動員
第四節 派別之間的資源競爭
第五節 結語
第8章 派別競爭的激進化與集體暴力行為
第一節 集體暴力行為的類型
第二節 集體暴力行為發生的原因
第三節 異端思潮與逍遙派
第四節 派別衝突的衰退
第9章 集體暴力行為與社會秩序
第一節 「運動秩序」與集體暴力行為
第二節 社會秩序改造與集體暴力行為
第三節 結語
終章 文革的影響與社會運動的轉型
第一節 文革時期的集體暴力行為產生的主要原因
第二節 文革的影響與改革開放時期的國家—社會關係的變革
第三節 改革開放時期的社會運動的轉型
第四節 結語
日文版後記
參考文獻
事項索引
人名索引
文化大革命在當代中國政治研究領域是一個高難度的研究題目。尤其在發生地中國,由於政治限制以及文獻不開放,學者們可謂歷經艱難。引入公民權和集體暴力行為等新概念來對課題進行政治社會學式的分析,是本書的魅力所在,它在解釋光怪複雜的文革現象方面取得了成功。中文版做了相當的增補,我非常欣慰新版問世。
——毛里和子(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
「如何解釋中國文革期間的暴力轉向?」這個重要問題,至今尚未得到充分解答。楊麗君的書中研究了國家如何構建制度框架,導致群體在爭取一己利益時無可避免地損害其他群體的利益。國家領導層的變化也通過這種結構引起迴響,加劇了緊張局勢並導致暴力。楊麗君細緻的研究為觀察共和國歷史上這一關鍵時期的張力和暴力,提供了一個具說服力的角度。
——傅士卓Joseph Fewsmith(波士頓大學國際關係與政治科學教授)
楊麗君的這本獲獎專著,為文革動盪時期的派系鬥爭和集體暴力的研究提供了甚具創見的制度論視角。楊教授對日文及中文文獻均有深入研究,加深我們對文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場關於公民權的競賽,以及當時各派別之間、派別與國家領導層之間如何互動的理解。對於每個想要了解文革的動態及其對中國當代政治史的影響的人來說,這是一本必讀書。
——柏思德Kjeld Erik Brødsgaard(哥本哈根商學院中國研究教授)